股票配资资讯 评论丨着力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贝多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股票配资资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其中,会议提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普惠金融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金融强国一方面体现为金融规模的庞大,另一方面体现为金融结构的合理。我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规模均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年稳居全球第一。但是,我国金融结构还有待优化,而普惠金融则是优化金融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呈金字塔状排列,大企业数量较少,往下越往下数量越多。到了农村,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经济单位,涉及到的人数可能达几亿。但我们的金融服务的结构却呈倒金字塔状,数量最少的大企业,得到的金融服务最多,越往下的经济单位,金融服务越欠缺。这样一种反差,使得金融结构不能够真正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甚至某种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制约。
推动普惠金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现有金融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普惠金融的本意是“包容”,指的是把那些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薄弱领域,以及在传统金融体系下难以获得金融服务,或者说处于弱势的重点群体,例如中小微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等包容进来,为他们提供合理且适当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普惠金融要服务好这些中小微弱群体。
社会经济结构根源于金融结构,因而市场经济与贫富差距的现实要求“好金融与好社会”目标的提出。我们需要增强金融的包容性,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去改善金融结构“倒金字塔”分布的不合理性,让金融与实体经济结构更加吻合。金融结构合理是金融强国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同时,合理的金融结构,是促进经济强国的重要手段。
今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未来5年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愿景。笔者认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真正理解普惠金融,它是一个生态体系,而不仅仅是早期主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高质量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应体现出更强的包容性和更丰富的层次。过去几年,我们在加强银行信贷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基本上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是,金融体系不光包括银行信贷,非银金融的保险、信托、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都应该补足包容性,通过相应的调整体现出普惠金融的理念。比如,一部分在外闯荡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创业之初更需要原始股本金的支持而非处处举债,此时资本市场、天使投资就有了用武之地。又如,听上去离普惠金融似乎较远的期货,实际上也在逐渐成为普惠金融的工具。在云南,不少地区种植橡胶,但橡胶价格波动会威胁到胶农收入,当地通过保险加期货来对冲价格波动,即价格与对应期货挂钩,期货价格跌了,则予以价格补偿。
二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平衡商业可持续和社会价值这两个目标。政府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且设计规划之前要想好“退出机制”。政府应该提供基础设施,并给予机构充足的业务开展空间,但不会过度干预。比如政府提供信息平台,完善担保体系,同时,应该让价格市场化,比如使资金的利率进一步市场化,让金融机构有动力、可持续地去开展业务。
三是加强金融素养的培养。要加强金融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教育,真正提高老百姓的金融素养,特别要强调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普惠金融所覆盖的群体往往是小微企业及弱势人群,但由于对金融知识的缺乏,他们既是受益者又可能变成“受害者”,例如有人过度负债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金融健康应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判标准。在倡导金融健康理念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金融服务供应商一端。我们提倡金融服务供应商要做负责任金融,一方面要推动业务发展,另一方面是要注重保护弱势群体,针对弱势群体设计专门的产品。国内外大量的案例已经显示出,金融服务供应商提升客户金融健康的行动不仅是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并且还能带来直接的商业价值,带来“双赢”的机会。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普惠金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非常关键。传统的金融模式对中小微弱缺乏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越小的经济单位,信息获取越难;另一方面是风险不对称,越小的企业,风险越不可知。这两大问题,需要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加以解决。
普惠金融不是“做公益”。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与市场都应承担相应工作。政府需予以引导,建立完善完备的征信系统与配套措施,修好“路”这一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后自然会吸引金融机构;市场机构也应该树立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动意识,提升利用金融科技、数字化手段的能力与效果。
一是数字化技术对于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防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针对农户的贷款,传统的尤努斯模式,IPC模式(一种针对小微贷款的相关风险管理技术)由于成本问题,推进速度也较慢。而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有力工具。现在老百姓96%以上都有手机,通过手机就可以向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这就是技术革命促进了金融服务的提升。因此,数字化应该是金融体系重点发展的方向。数字化带来了金融服务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风险防范能力也大幅提高。
二是建立健全政府担保体系。中国中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平均为2.7年,其中存活10年以上的不到2%。到底哪些会倒掉,哪些能存活下来,金融机构也难以预判。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政府担保,以鼓励金融机构可持续地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这就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担保体系。换言之,政府的担保体系实际也是一种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去创造条件,使得金融机构可持续地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业务。
三是要理顺价格体系。比如利率,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非市场化的因素。要真正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并实现商业的可持续,需要利率按照市场的规则来指导,而不是利率越低越好。我们到基层去调研,一些农商行反映,大行在地方把利率压得很低,给地方中小银行造成了生存压力,因为中小银行经不起“价格战”。因此,利率应该更加市场化,低利率不意味着低成本,需要真正从可持续的角度去推进。
以精细化管理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从产品体系来看,银行信贷对中小微弱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是,除了信贷,要从更广意义上,通过保险、理财、综合金融服务等方式拓展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保险可以帮助低收入人群、弱势人群有效地抵御风险,但目前较为缺乏真正普惠意义上的保险产品及服务,对相关群体的教育和影响不足。理财可以帮助有富余资金的农村人群更好地利用储蓄,享受资本市场红利。如何为农村人群提供理财服务的话题值得探讨,特别是在数字科技助力下,未来空间非常大。
未来,要从更高质量的角度进行精细化管理,推动普惠金融市场化、可持续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北方、沿海、内地差异很大,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企业在各地的需求也都不一样。换言之,产品怎么样真正符合需求侧的需要,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金融机构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客户的角度,根据特定的需求去设计金融产品。而不是坐在办公室设计一个产品,再放到市场上去测试需求。这是一个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以普惠保险为例,保险是技术性很强的业务,保险的品种可以非常精细,比如农作物中,不同的水果,苹果、梨、葡萄出险的风险都不一样,每一种水果就可以有一个保险产品。如果为农户服务,一个农户家庭可能既养羊,又种苹果,又种玉米,诸如此类,对应的保险产品可能五花八门。但是对于需要普惠保险服务的人群来说,他们难以理解太过复杂的产品种类。那么,能不能有一张保单,可以覆盖单一农户可能遇到的大部分风险?
在笔者调研的过程中,一家企业告诉我,他们已经实现用一张保单覆盖一家8口人,把一个家庭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和财产风险,都包含在一张保单里,而且费用大概一年只有300多元。从保险机构来说,它在商业上是可持续的,对这个家庭来说,每年300元也是可以负担的价格。类似这样的探索非常有价值。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字普惠金融是未来普惠金融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有了数字技术的支持,将产生出最有效、最廉价、全覆盖的普惠金融。中国从数字支付发展到数字信贷股票配资资讯,现在,即便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缺乏信用记录的人,也可以通过数字信贷APP轻松获得融资。未来,如何使农民同城里人一样享有购买基金、健康险、养老理财等机会,都是需要进一步推进的领域,空间很大。数字普惠金融下一程,应该从数据治理、数据保护、数据使用等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入手,如探索银行如何与上下游企业或政府深度合作,实现对数据的有效运用。此外,要从更广意义上,通过保险、理财、综合金融服务等方式,着力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