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配资平台 能薅税务羊毛?税优保险宣传乱象丛生
本报记者陈晶晶北京报道
2024年5月以来,多家保险公司推出税优类保险产品,对于个人养老金保险也加大了上新力度。此外,保险中介公司也上线了多款税优健康险,包括税优护理险、税延养老险等。
值得一提的是,税优类保险产品多年来的发展一直不瘟不火,如今却成为险企争相布局的“香饽饽”。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税优类产品成功占据营销宣传优先位,但是有的产品营销被自媒体营销号带偏了。
近日,有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大量保险自媒体账号发布关于营销“抵税神器,复利收益超过10%”“年化复利超4.5%还送免费体检”的税优类保险文章。还有自媒体营销号直接发布短视频介绍称:“保单收益增长很快,算上抵税的金额,收益率会更夸张,每年复利达到了4.53%,薅国家税务羊毛的好机会!”
税优保险年化收益真能超过4%或10%吗?是误导还是名副其实?
“节税权益+保单收益”合成爆款产品?
目前,保险公司主要通过自营销售平台、保险代理人及合作保险中介机构联合销售税优健康险产品,同时也在各个渠道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扩大该类产品的覆盖面。
据悉,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营销税优保险产品的一个重要宣传点是税收抵扣便利。
慧择保险经纪储蓄险产品负责人叶鹏程分析指出,不论是今年年初的“开门红”活动销售热潮,还是2月份“报行合一”下的产品停售潮,很大程度上透支了客户需求。尽管居民储蓄需求旺盛,但在一轮又一轮的“炒停售”之下,单纯的收益已难以对消费者形成吸引力。正因如此,在相对同质化的年金险、分红险等理财储蓄属性之外,险企需要更多考虑保险产品的长期服务、节税等其他属性,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记者点开一篇阅读量过万的营销税优健康险自媒体文章了解到,该文章底部评论区有较多网友询问税优产品抵税特性以及每年抵税金额等情况。
“因为每年申报退税,次年便能获得退税反馈,这与传统养老金需要二三十年以后才能感受到价值相比有明显差异,客户获得感强,教育成本低。以1.2万元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为例,由于政策性收益福利、节税客户的刚需,销售难度会比较低,客户推广速度效率会很高,假如一年有10万个客户投保,这也有12亿元的保费,如果是百万级的客户,则是百亿级的保费,且每年客户都有需求,总保费收入很可观。”叶鹏程进一步表示。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购买税优类保险产品后可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汇算时获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或退税优惠,对消费者而言吸引力比较大。
需要注意的是,税优保险产品税收优惠的吸引力也体现在其带来的眼球度和流量。
据业内相关人士反映,近段时间,一些自称是保险经纪人的自媒体账号,公开营销个别保险公司的税优保险产品,并将产品冠以“高收益”的名号进行重点销售。
例如,多个自媒体账号发布文章,集体将中荷人寿“互联网岁岁享税优护理保险”标注为“年化收益突破10%”“年化复利超4.5%”的高收益、“薅羊毛”产品。该文章在测算收益时,会按照个人所得税最高水平45%退税所得,然后加上在某一年龄段、某一缴费时间、某一保障期限内的保险产品收益,简单相加得出每年“年化10%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该产品说明和介绍书均未显示产品收益超过4%。
一位资深保险经纪人吴先生对记者表示:“所谓的‘年化4%/10%’‘薅国家羊毛’的表述,就是制造宣传噱头、歪曲解读。凡是宣传税优类保险产品收益超过4%的自媒体营销号,都是把税优健康险个税抵扣部分纳入产品收益,合计计算税优保险产品收益,玩数字游戏。保险从业人员宣传销售税优类保险产品时,需要特别注意,消费者自身退税权益,不能与保单利益混为一谈。”
叶鹏程也提示称:“税收优惠是国家政策性福利,均有额度限制,比如税优健康险每年限额2400元/人,个人养老金税优每年限额12000元/人,且有一定的参加门槛要求,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消费者决定购买保险产品的核心考量因素,是依据自身和家庭的保额缺口进行相应额度的产品配置。税优额度有限,不一定能覆盖客户的需求缺口,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规划做相应的比例搭配。同时,也要对税优产品进行理性分析,产品本身的设计和利益是否满足自身需求。”
对于一些自媒体营销宣传产品乱象,记者从中荷人寿方面获悉,其已发布公告维权。中荷人寿在公告中称:“近期,我司发现在部分网络平台有冒用中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名义开设的账号,进行虚假信息宣传,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我司形象和声誉。在腾讯微信平台开设的公众号均为冒用我司名义的虚假账号,包括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中荷岁岁享、中荷岁岁享护理保险、中荷岁岁享终身护理保险。针对上述账号的侵权行为,我司已经收集证据向相关平台进行投诉,要求其立即注销账号、停止一切违法违规行为,我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5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发布2024年第5期消费者风险提示称,近年来,部分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业绩,在产品营销宣传过程中,时有夸大产品收益、掩饰产品风险等易引人误解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提醒消费者不盲目跟风,确认保险合同内容后再投保。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范围以合同条款中的保险责任为准,消费者不盲目听信宣传营销,应根据自身需求,详细了解产品承保机构、保障范围、除外责任等,认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防范识别营销过程中混淆、模糊、夸大保险责任等风险。在投保缴费前一定要仔细核对投保险种,了解合同重要条款后再投保。
拓展赛道挖掘新客户
在保险业内,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保险被称为税优保险产品。追溯其发展历程,税优健康险试点至今已经走过了9年时间;2018年,税延养老险开始试点,并于2023年与个人养老金并轨;2022年,我国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近两年,国家大力支持税优保险发展,政策也进一步扩大了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保险产品范围。2023年7月,监管发布《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险产品范围扩大至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要险种,包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要求丰富税优健康保险产品供给,探索包含长期护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险企动作也较为积极,包括大型国有控股、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在内的各种性质的保险公司,均加速开展这项业务,税优类保险产品也在持续上新。
从税优类保险产品的节税效果来看,消费者在投保税优健康险之后,所缴纳的保险费可以在当年(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同时,在个人养老金制度方面,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显然,这类保险产品有一定的节税效果。
当前,保险公司争相发力税优类保险产品,其背后的逻辑是通过税优产品,可以精准地进行客户识别和筛选,以便后续进一步服务客户。
叶鹏程对记者表示:“税优产品的销售是一个重要的‘敲门砖’,会带来客户家庭保障和财富规划的整体需求,衍生出更多的产品和险种购买需求。对于业务人员也是重要的获客和识别价值客户的工具,对于客户有明显的福利价值,也能体现从业人员的价值,有助于为业务人员带来信心,尤其是新人伙伴可以借此产品快速积累客户、提升对保险的认可和专业度。此外,从已有客户出发,在协助报税环节对客户家庭成员及相关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可将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后续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从而更有效地达成业务。”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2022年全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数为6512万人。换句话说,这6000余万人囊括了中国主要的中产和富裕群体,同时也是商业保险公司重点开拓的客户群体。
据一家寿险公司精算人士分析,纳税人群有6000多万的基本盘。继续细分,这部分群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25到40岁之间的工薪阶层,这类群体的需求偏向于基础性保障;另一类是40岁以上、有一定财富积累的中高净值人群,这部分群体购买力强,更可能是税优类保险的主要客群。
“针对潜在的客户需求可以大概将税优保险分为两种:一是税优类医疗保障型产品,典型代表如中高端医疗产品。这类主要匹配中产阶层差异化的需求,通过税优政策刺激提升投保意愿,降低投保门槛。二是以满足客户‘节税’要求为出发点,为保险公司提供高净值客户增量。这类产品可以把养老财富和养老医疗服务相结合,代表险种是储蓄型长护险。长护险本身兼顾储蓄功能和保障功能,既能与寿险公司主力的储蓄型业务结合,提高保障杠杆专业配资平台,也可借助税优方式获得收益。”上述精算人士称。